一份署名为“原天津大学化工专业硕士研究生吕翔”的长达页的举报材料引发了社会热议,该生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张裕卿教授及其女儿存在学术造假行为,还提到张裕卿教授在指导自己写作论文时的造假行为。天津大学发布通报称,经初步查证,认定张裕卿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张裕卿本人承认有学术不端行为,愿意承担全部责任。目前,天津大学已解除与其的聘用合同。
吕翔在材料中写道,张裕卿“不仅使用造假的实验记录,造假的实验数据,还用和这个项目无关的文章来骗考核人。张裕卿当着我们学生的面拿出一大瓶购买的二氧化硅粒子说是我们自己合成的多功能新型粒子,指着我们实验室十几年前的大的不锈钢装置说就是用这个给他们做的铸膜液。”
关于张裕卿指导自己的问题,材料中也写到,“一般情况下期刊小论文都是自己做完实验有了数据再写,但我们不是。张老师让我们把上上届的硕士毕业大论文写成自己的期刊小论文,这是张裕卿实验室的传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关于张裕卿女儿的造假行为,也全部都是张裕卿个人所为,材料中称张裕卿多次把其研究生的实验成果、论文内容,稍作修改,署上其女儿的名字发表出来,甚至在其女儿还上高中时,以“女儿参与修改了论文”为由,在其研究生的论文中署上其女儿的名字。
其实此类事件已经屡见不鲜,只是当事人很少有爆料出来的,除了本文中的这些伎俩,还有人利用论文审核是通过软件识别的现状,利用伪原创他人论文来发表的情况,还有多名学者一起造假的情况,比如6名学者分别做自己的研究,但是在论文发表时6个人的姓名全部署名,这样这6个人就可以在分别只做一项实验的前提下,拥有6篇都有自己署名的论文,可谓是“事半功倍”。
那为什么此类事件就屡见不鲜呢?原因在于我们学术体系,教育和学术都是按照论文的发表数量来评定级别等等一系列操作的,这就把原本应该追求质量的学术研究,变成了基本单纯追求数量的论文发表。结果就是年中国以篇论文的发表数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但是你以为这个第一很光荣吗?非也,于此同时,我们的撤稿量也是第一,至于为什么撤稿,相信大家都能猜到,毕竟谁会把没有质量问题的论文撤稿呢?一篇论文的好坏,其中有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论文的引用次数,只有研究成果被业界认可的时候,你的论文才会在他人的研究中被引用,倘若没有价值,那自然不会被引用。
很不幸的是我们就是这样,虽然我们论文发表的多,但是同时我们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却是相当惨淡,引用量排名甚至排名名开外,这就是我们目前体系造成的弊端。也是我们国家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只有两人的原因之一,学术和研究都在造假,怎么可能有真东西呢,相反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一直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中的国家。
所以我觉得我们发展到了今天,不应该再继续追求数量和一些面子工程了,我们应该真真正正的追求质量了,应该让“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真正落到实处。虽然这并不简单,但是我们应该尝试。或许可以从教育去行*化开始。
留下您的观点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