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闻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冷饭热炒热饭精炒读侯福志天津的
TUhjnbcbe - 2022/7/24 17:37:00

冷饭热炒热饭精炒

——读侯福志先生新著《天津的旧报旧刊》

魏暑临

(本文刊载于《天津日报》年6月27日“满庭芳”。)

侯福志先生的《天津的旧报旧刊》列入“天津地情资料丛书”,近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分“画报里的都市风尚”“小报里的民俗民风”“期刊里的社会风云”三个板块,共90篇文章,配图余幅,是一部资料性强、内容新颖、叙考兼备的近代天津报刊研究力作。侯先生是天津著名的文史学者、藏书家,出版有《大地史书——地质史上的天津》《刘云若社会言情小说经眼录》等著述十余部。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勤心治学,苦心收藏,付出大量的精力财力搜集到很多宝贵的一手报刊资料。本书论述的天津旧报刊,都是他几十年来的宝贵收藏,很多是存世孤本,人所未见。侯先生以学者的严谨和收藏家的兴味,结合老天津地域背景,在书中从新闻学、历史学、人文学的角度,立体地讲述了天津报刊的历史风貌。近年来,天津学者的旧报刊研究成果斐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罗文华先生的《〈点石斋画报〉里的天津》、周利成先生的《老画报里的婚恋故事》与侯先生本书问世,足见老报刊研究生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文化意义深远。学术界有一种现象,对于那些太多人研究过的课题,有的学者认为已经很难再有发现和创新的余地,于是另辟蹊径,从“冷门儿”课题着手,打造自己的研究空间,有的人以此得出了前所未有且富有价值的成果,自然为学界所乐见,有的却只是在盲目地翻腾故纸,做对今人学术进步无补的空谈,这后者就被世人形象地称为“炒冷饭”。近些年,随着资料传播媒介的发展和人们对旧有书刊资源利用意识与水平的提高,有更多的人在故纸堆中披沙拣金,但与此同时却有另外一种现象也在蔓延,那就是有些人把所有这些发掘、整理、研究、利用旧资料的学术行为,不分好坏地统称为“炒冷饭”,颇带有一种鄙夷的味道。殊不知这些看似对今人经济生活并无直接带动意义的学术行为,有的却大有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站在以旧为鉴、化旧为新的角度去审视,有的“冷饭”其实是“热饭”,站在旧为今用、与旧为新的角度去实践,有的“冷饭”也被今人炒成了“热饭”,而且炒得很精,很有滋味,不但解今人之饱,还能畅今人之思,这其中的关键,是要区分故有学术资源的价值,适宜地利用其中有益的养分,也就是说,这饭的冷、热,关键看食材是什么,关键看谁来炒,怎么炒。当然这里所谓的“炒”和今人所说的“炒作”截然不同。是否能把“冷饭”炒热,将“热饭”炒精,取决于研究者的学术眼光、治学方法、研究路径、成果质量能否在今天的学术语境中发人所未发,给人以启发。在过去,占有资料就等于成功了一多半,在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达、资源共享空前进步的背景下,更多要依靠学者的功底和见识。如果将占有个性化的资源和施展独到的学术本领结合在一起,那么这一份学术的大餐,必然很精,必然香甜。为了与其之前出版的《天津民国的那些书报刊》区别开,侯先生撰写本书则突出“小报”史的特色,内容上主要以民国时期天津的小报、画报和期刊为主。这些报刊大多在报刊史上寂寞无闻,在旧报刊研究领域也少受
1
查看完整版本: 冷饭热炒热饭精炒读侯福志天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