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乳山市海阳所镇南夼村的牡蛎养殖大户宋劭轶喜洋洋地将乳山市海洋与渔业局送来的“渔业科技示范户”牌子挂在自家门口。在他眼里,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我希望把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他人,带动更多的渔民走上‘智富’路。”他说。
今年38岁的宋劭轶是位老渔民了,七八岁起就天天到海边钓鱼,高中毕业后跟父亲出海打渔,“那时海洋资源还很丰富,驾船开四五海里,就能捞到大量的爬虾、*花鱼等。”
再后来,随着渔船的增多和捕捞工具的现代化,近海资源逐渐枯竭,渔民普遍面临“无鱼可捕”的尴尬。宋劭轶也不例外,开着40马力的小船跑上百海里,往往还是收获甚微。
年,眼看年轻渔民纷纷“上岸”,到外地打工,工作不累,收入还有保障,宋劭轶有些犹豫了。
恰在此时,乳山市海洋与渔业局举办了牡蛎养殖技术培训班,推广最新的牡蛎筏式育肥养殖方式。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宋劭轶认定,这是条好的出路,便承包了30亩海域,养殖牡蛎。
由于新的养殖方式对技术要求高,宋劭轶便坚持到培训班学习,认真地向专家请教,还经常上网搜集资料,对养殖牡蛎的苗种选择、海水温度、养殖水层、海上管理等进行细致研究和探索。
凭借过硬的技术,宋劭轶第一年养出来的牡蛎就个大、肉肥、味道美,很受市场欢迎。这也进一步坚定了他“靠海吃海”的决心。此后,他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改进养殖技术,养殖面积很快达到亩,产值达到上千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附近几个村子的渔民闻“富”而动,纷纷向宋劭轶请教牡蛎养殖技术。作为过来人,他深知渔民“耕”海的辛苦和转型的艰难。“一人富不如大家一起富”,抱着这样的想法,他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念头。
说干就干,年,宋劭轶成立了乳山市牧渔网箱养鱼专业合作社,无偿为合作社成员讲解牡蛎养殖技术。“合作社还统一采购苗种,统一进行销售。”宋劭轶告诉记者,以前合作社的牡蛎主要供应本地的批发商和饭店,最近他还通过互联网将产品卖向来全国各地。
去年12月12日,宋劭轶将合作社的牡蛎“挂”到了网上。通过网络平台,合作社的牡蛎销往全国各地,北京、上海、内蒙古、云南……虽然时间不长,但不少网友已成为回头客,纷纷在网上留言,“以后认准乳山牡蛎了”。
牡蛎卖得好,合作社的成员也都尝到了甜头。宋坤就是一个例子。年,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合作社,没想到短短几年间,自家的牡蛎养殖面积就发展到亩,年产值达到万元。而在合作社,像宋坤这样的社员还有30多户。
难得的是,面对成绩,宋劭轶仍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由于经常到外地考察市场,他明白乳山牡蛎虽然已成产业和规模,但牡蛎加工还处在初级阶段,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少,渔民得到的实惠不多。
因此,新一年,宋劭轶正筹划着一项项新计划——通过刚成立的牡蛎养殖技术服务站,大范围推广牡蛎养殖新技术,为合作社的牡蛎注册商标,建立牡蛎深加工生产车间,大力提高牡蛎的产品附加值。
说到未来,这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语气坚定且充满信心,“我们不能再靠资源、拼体力,而要靠新的技术、新的经营方式,走出一条‘智富’之路来!”
银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