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迎秋
刘髯公是天津近现代史威名赫赫的大人物,是大家公认的抗日民族英雄,是著名的《新天津报》的创办人,是致力于兴办教育的慈善家,是著名的京剧票友……虽然他历经风雨、饱受磨难、英年早逝,但他推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报效祖国的壮举,则永远名垂青史!
报社辉煌时期的刘髯公
刘髯公曾担任天津报界协会常务委员丶天津市商会监察委员、天津新闻记者协会顾问
刘髯公生前著有《丙寅战史》上下部·其撰写的《新闻界经历常识》在《新天津报》连载
与刘髯公同时代及当代很多专家学者都把研究的笔墨转向了这位才华横溢,有骨气有节操的民族英雄、爱国报人。已故著名报人吴云心先生撰写了《刘髯公和新天津报》,原新天津报副刊主编王喆夫发表了题为《骂敌殉报的刘髯公》,已故著名学者卞僧慧撰写了《纪念难友刘髯公先生》的文章等读起来都令人振聋发聩。然而大家的研究都只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和感受,而最系统、最客观、最有说服力的当属刘礼宾、穆琨编撰的《刘髯公及新闻学教育》一书。
《刘髯公及新闻学教育》的主要编撰者刘礼宾因特殊原因,自出生起就与刘髯公的故事紧紧结合在一起,刘髯公生平的光环带给他更多的是人生的压力与动力。刘礼宾专职从事企业报刊编辑工作4年,副高级职称,新闻作品及论文多次获得全国级及地方级各类新闻专业奖项,著有《企业报编辑学》(天津教育出版社)。刘礼宾严谨内敛的性格造成了其追求完美的个人特质,在编辑岗位上的深耕细作也兼具秉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正因为如此,《刘髯公及新闻学教育》才迟迟面世,不得不说这本书也确实是相关出版物中的精品。
《刘髯公及新闻学教育》于年由福建省出版集团厦门外图策划编审,于年3月在中国台湾凌零出版社一版一印,00年9月又经厦门外图策划支持,在湖北省武汉一版二印。虽然出版印刷数量很少,但我有幸成为津京文史研究系统中该书的第一位读者。阅读中我能感受细节,我既为刘礼宾呕心沥血几十年搜集整理的新天津报社相关资料终于面世而高兴,也感受到了礼宾为传承家国文化甘于奉献的初衷。目前,大陆与宝岛台湾关系复杂微妙,而台湾新闻出版局能够为刘髯公树碑立传本身也是对中华文化和对刘髯公民族气节的认同。我知道,该书印量少不是因作者追求的洛阳纸贵,而是刘礼宾一贯低调内敛的作风,对此我是赞同的。书是出给读书人的,当下纸媒受挫,年轻人更是浮躁的很,很少能静心读书,与其大批量出书最后无处囤积,不如少量印刷,虽然成本增加,但每一本书的价值却能有效提升,真正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
该书分为三个篇章和附录,分别为《新天津报的新闻函授教育情况》《刘髯公的一生》《报人精神决定报纸气质》,附录为文献资料选辑稿汇编,主要是新天津报刊登的新闻学校教师讲义稿和学员来稿,涵盖了夹叙夹议的几十篇文章,可谓篇篇都是精品,每一篇文章都令人读后掩卷沉思。
《小版面大课堂》介绍了《新天津报》在年1月提出了“要造开发新闻界的工具,要垫未来新闻界的基石”的口号,面向寒门学子开设新闻函授学校。广告中承诺只收讲义费,生活条件不好的还可以分三次交款,成绩优良的负责介绍职业,新天津报社优先录用。《新天津报》新闻函授学校的举办在短期内迅速向社会推广了新闻学知识,从业职业道德,提升了民众对舆论监督作用的认识。同时将函授学校与媒体宣传有机融合的方式推广新闻学理论和开展新闻写作培训,是一种很智慧的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只可惜,新闻函授学校随着刘髯公入狱去世而结束,只短短存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夭折了。
读罢,我只怪髯公生不逢时,如果没有日寇侵华,后来的刘髯公就未必一定被称为民族英雄,而会以中国基层新闻学教育泰斗的身份流传至今,也许会有另外一番人间佳话。刘髯公之子刘承年和刘渤海为函授学校撰写了多篇讲义稿发表在刘髯公创办的《新天津画报》上,其中刘承年《介绍几种近代的新闻通讯的新工具》一文颇有意思,文中介绍了电报的种类,电话通信、信鸽传书、飞机通讯、电送摄影机等设备,这些于今日而言普通不过,甚至还有些落伍的装备,在80多年以前可是最时尚的新闻通讯工具,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新闻事业近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在感叹时代进步的同时也不免生出要跟随时代脚步共同发展的想法,若安于现状、止步不前,我们也难免被新媒体新时代淘汰。新闻函授教育通过涵盖七省三市辐射全国,讲师和学员人才济济,报社趣闻轶事颇多,大家畅所欲言,自由争论,文字漫画皆平善朴实,市井民俗跃然纸上,处处体现了《新天津报》的平民化、烟火气,受到当时百姓的追捧则是必然的。
《丙寅战史》(上下部)刘髯公著
《刘髯公的一生》读来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源于很多信息早有耳闻,陌生是这么全面系统的介绍真是非其后人不能企及。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国文化,尤其是家风的形成对人的一生影响至深。刘髯公出生于天津武科世家,尊崇“学而优则仕”的古训,幼年家贫也要读书,从私塾和传统文化的历史人物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促成了他关心百姓疾苦,同情弱势群体,行侠仗义、精忠报国的优秀品格。正因为刘髯公自身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在新闻函授学校他非常重视考察学员品行,其目的不止是为了学员从业,更重要的是以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刘髯公自己更是从投奔新*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到敦厚笃诚的人品得到法领事馆的器重;再到作为华人探长对进步人士的掩护和反追捕,直至办《新天津报》热爱家国,提倡社会担当,反对邪恶势力,唤起民众觉悟等,都是充满了正气。这也是刘髯公事业有成的*治底色。也正是因为其自带民族气节,不为外族势力左右,最终落得被日本侵略者迫害至死的命运。书中很多资料都系刘髯公家属珍藏,佐以大量的图片、口述史,让我们看到刘髯公这名爱国报人跌宕起伏、壮怀激烈的人生。
《报人精神决定报纸气质》介绍了《新天津报》的特色和效果,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刘髯公办报的智慧,在没有后台背景和经济实力的前提下,办报14年,报刊有声有色,社会影响广泛,为推动社会文化,引领民众觉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吴云心先生评价说“《新天津报》的评书连载,对保留民间文学来说是有功的。”刘髯公和薛月楼也经常撰写通俗小说,也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刘髯公功成名就不忘家乡父老,仗义疏财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爱,大家一直以英雄的形象和轶事相传。刘髯公刚直不阿,誓死不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记入史册,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敌的优秀代表。这些潜在的精神气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它始终潜移默化在报刊的视野、观点、文字之中,立足社会生活,抒发正义之词,为时代呐喊,追求正直的人生,这正是《新天津报》办报其间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
都说“英雄造时势”,也说“时势出英雄”,虽然时代辜负了刘髯公的一世才华,但终究还是让他以民族英雄的姿态屹立史林。我凝望着刘髯公的照片,依旧可以感受到他眉宇间的浩然正气。先人有知,后继有人,看到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终于露出了难得一见的微笑。(作者:鲍迎秋,女,地方文史学者、教育专家)
缅怀刘髯公先生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