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集结了“南方周末”历年来诸多著名记者的特稿佳作及手记,这些作品读来十分具有文学性,如果不说是新闻稿件,还让人以为是情节丰富的小说故事。
我查阅了文献资料:特稿,又叫纪实特稿、纪实稿,或者新闻特稿。《新闻学大辞典》:“特稿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梅尔文·门彻《新闻报道与写作》:“特稿旨在娱乐或以侧重讲故事来提供信息。乔恩·富兰克林在论文《为故事而写作》中提出“特稿是一种非虚构的/短故事形式”的观点。在甄别一篇报道是否为优秀特稿的时候,普利策评奖的条件是:“除了具有独家新闻、调查性报道和现场报道的共有的获奖特质外,特稿主要是考虑高度的文学品质和原创性。”
总结:揭示事物本质,把问题说透彻的报道。
特稿的定性第一,真实是新闻纪实作品的生命。--文学化只是新闻的表达手段,真实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第二,深入采访是保证新闻纪实作品真实性的唯一途径。不像消息那样以倒金字塔的方式叙述,着重描写气氛,刻画人物形象,安排情节发展
第三,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提炼文章的立意与意境
第四,题材要有张力,要能以小见大--注重趣味性可读性,用看似轻松的笔调,将严肃的主题揭示出来,写凡夫俗子
第五,好的新闻是社会和世界的一个窗口---关于天津盲童的各种报道,促使卫生部在其不久后出台《新生儿吸氧方法》和《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止指南》等文件
以下是学习笔记:
1.写作注意时间顺序,而且注重时间点,具体的数字,《灾后北川残酷一面》的报道关于时间数字共有27处,人数统计共12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详细数据,甚至包括屋顶与屋顶距离10米。这种现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几乎每一篇报道都有十分详细的数据,不管是时间点,还是人数或者距离,产量等一切数量----严谨,真实
2.查阅大量文献--在进行采访与调查之前,记者首先应该查阅大量文献--比如《人工盲童》记者了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知识。李海鹏在《满语消失的最后一瞬》的手记《新闻不是无生命之物》中写道:“这是一篇研究型报道,动身去三家子屯之前,我买了十多本关于满语和满足文化的书浏览,重点阅读了金启孮的著作。有了相关研究的基础,我才可以判断在采访中那些老人的说法是否准确。并在后面举例说明。在《悲情航班MU》的手记《一个记者的24小时》里写道:每当重大新闻发布时,新浪和搜狐网都会有大量评论和跟贴,其中就一定会有核心信息当事人的周边人的发言,只不过会埋没在数不清的声音当中;做灾难报道,一定要花时间把这些帖子都看了,里面必然有你想要的内容。这是基本功。”
3.以小见大--《经租房--半个一个世纪的纠葛》通过某个个体来揭示,将个体人物的痛苦与焦灼用不动声色的方式写出来,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荒诞与悖论
4.写曾经--现在的对比,例如《丰都殇》,新与旧,历史与现实
5.编者按:简短,概括,悬念—不像消息一样金字塔式的写作
6.注重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以下是总编辑张婕的看法总结:
一.选题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性格化。(1)人物类一个人物偶然碰到一个复杂的情境,他的遭遇和他的反应就是情节的展开。在这类特稿中,人物性格是重要的叙事推动力。性格决定命运,有如此这般的性格,才有如此这般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可能不这么反应,而这个人偏偏这么反应,然后这么行动。比如:《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2)人群类某个特定时域中的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他们因为历史发展的某个节点而造就。比如:《盲艺人的乐与路》(3)话题类一些可能影响读者生活的问题,尽管从重要程度来看,并不逊色于事件类硬新闻,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比如《一块煤的利益之旅》。(4)事件类基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这类报道虽然也可能有主要人物出现,但人物的情感和反应并不是故事的主要推动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