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韩亚栋薛鹏
制定和优化培养计划、落实教学方案……进入7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工作人员日渐忙碌起来。9月,该院将迎来未来技术学院第一批本科生。这是他们面向生命健康领域重大需求和挑战,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重大探索。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12所首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2所高校在列。
未来技术学院第一批招生进行地如何?学院将采取何种方式培养未来技术领军人才?记者专访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关负责人。
12所高校进入未来技术学院首批名单,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其他二级学院建设有较大不同
科学技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高等教育中建设未来技术学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
早在年,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提出“未来技术学院”,即“在科研实力强、学科综合优势明显的高校,面向未来发展趋势建立未来技术学院”。年,教育部印发《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要用四年左右时间,依托未来技术学院,“探索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的通知》印发,对首批12个学院名单予以公布。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技术学院”名称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未来”体现了“面向未来、前瞻布局”的总体思路,要加强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研判,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发展;“技术”体现了培养未来技术创新领军人才的基本定位;“学院”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不是以未来技术研究攻关为主),同时也体现了以学院层面的组织模式创新为牵引,带动工程教育在理念、范式、标准、路径、技术、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全链条、深层次变革。
“未来技术学院与高校的其他二级学院建设不同,需要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师资配备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肖瑞平告诉记者,该院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打破传统专业束缚,建设之初整合了分子医学研究所(原隶属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原隶属工学院)和生物成像平台等三家单位;将人才培养体系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力图在突破壁垒中探索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技术转化的创新模式。
承担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建设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与传统专业学院相比,未来技术学院建设以探索中国特色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路径为原则,更加强调引领未来,特别是未来前沿性、革命性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人才培养;更加强调突破常规,进行人才培养范式改革;更加强调突破壁垒,推动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更加强调突破约束,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评聘、教学资源整合及学生评价制度,使高等教育成为科技人才成长的“沃土”。
未来技术学院是推进新工科建设的再出发,首批学院的技术领域有三种类型
记者注意到,此次入选的12所高校均有较为突出的工科优势,12所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目前公布的几位院长,也都基本来自于工科领域。近年来,不少国家纷纷启动工程教育改革,我国此前也启动“新工科”改革,旨在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人才。此次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是全面深化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
“未来技术学院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部重点在专业学科整体实力强的部分高校前瞻布局一批未来技术学院,推动人才培养全方位创新变革。”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技术学院在建设上还坚持交叉融合,引导高校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等。
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就以跨学科门类交叉整合作为其鲜明特色。肖瑞平称,北大新工科的优势就在于综合交叉:学校不仅有强大的理工医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专业,还有深厚的艺术、管理、经济等人文学科;生命科学和健康的内在复杂性也决定了必须综合交叉;北大此前在分子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未来技术学院将加大学科交叉融合和跨界整合力度,探索理工、医工等专业学科实质性复合交叉合作规律,推动应用理科向工科延伸,布局北京大学“新工科”建设。
在推动面向未来的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没有现成“作业”可抄。12所首批未来技术学院,都聚焦哪些未来技术领域抢占先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有关负责人透露,首批未来技术学院技术领域有三种类型:一是跨学科门类交叉整合领域,如北京大学的生命健康、华中科技大学的生物医学成像等;二是特定战略必争领域,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等;三是前沿技术领域,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量子信息科学、东南大学的智能感知等。
12所学院在专业建设方向上各具特色,无不体现了着眼“未来”的特点。生命健康技术是当前及未来备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