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发展平台更大,接触的全国项目也多,来天津发展可以学习更多的东西,提高自己的眼界,也会面对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尽管如此,年3月,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公司规划发展研究院专业副总工程师邱海岭放弃水利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的职位和事业编制,来天津发展之前,心里仍然纠结了很长时间:“按积分落户规定,在津缴纳1年的社保费用后才能落户,办理准迁落户也需要不少时间,又面临儿子上初中急需迁学籍,那段时间天津-乌鲁木齐来回跑,看房子,找学校,计算时间,下决心的压力很大。”
“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的实施完全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政策推出不到1个月,他已经办完了落户手续,现在,他已经成为中水北方规划设计上的技术骨干,一家人在南北大街买了房,在四十二中就读的儿子模拟考试考了年级第23名,正在向着“高中市一中,本科上清华”的目标全力以赴。“天津比我当时想的还要好,下一步打算在家附近多买一套房,把父母接过来,在这儿安家立业。”
我市出台“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紧紧围绕“一基地三区”定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大力、大胆集聚人才。政策实施1年半以来,截至年11月30日,累计引进各类人才落户23.5万人。邱海岭就是受益于此的“新天津人”中的一员。
结构优:人才丰沛、质优、布局合理
“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紧扣天津产业发展方向,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大幅放宽人才引进条件,迅速形成品牌效应,人才结构不断优化,为我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年轻化,平均年龄只有32岁;数量足,累计23.5万人加盟天津发展;学历高,引进人才中,75%为本科以上学历,硕士以上学历达12.6%;有技能的人才比例大幅提升。”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处负责人王守成介绍。
位于天津高新区的中科曙光天津基地,已经成长为拥有研发、制造、物流及各项综合业务的国内领先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公司。是人才为企业带来了生命力,但是人才的招聘却是困难重重。“我们这种企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企业现在技术人员能突破名,比例占到了51.5%,”公司总裁助理兼商务部总经理鲍菁丹告诉记者,“这种高技术的人员很多还是源于北京,因为离北京太近,招聘中要和北京市场竞争,比较艰难。”
“海河英才”政策发布后,企业引才效果立竿见影,说到这个话题,鲍菁丹很兴奋:“去年一年,通过‘海河英才’计划我们有超过名技术人员实现了落户天津,生活成本、教育、包括咱们政府给的这些政策优势,对于高技术的人才已经慢慢激发出更多的吸引力。从我们内部来说,北京研发中心就已经有不少员工愿意主动来天津。”“海河英才”擦亮了天津的“金字招牌”,聚集了大批“北漂”的目光,辐射京津冀,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才加入。甚至,在引进人才原籍的30省市占比中,原籍北京的排在第13位,亦居于前列。
翻看“海河英才”计划交出的“成绩单”,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才与产业分布匹配度明显提高,引才结构也更加优化。其中,学历型人才12.6万人,占落户总数的53.6%,资格型人才4.5万人,占落户总数的19.1%,技能型人才6万人,占落户总数的25.5%,创业型和急需型人才0.44万人,占落户总数的1.8%;新引进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顶尖领军人才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业人员5.52万名。
政策明:让天下才可进、可用、可留
“我很喜欢天津,这里很宜居,我的事业也在这里。”安徽小伙孙涌刚是天津天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医研究室的科研骨干,他开发的中医针刺手法训练系统,设计了以非接触式检测为主导的超高精度检测机构,彻底革新了产品的检测原理,使产品功能得到了突破性地提升,检测精度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10倍,还申请了相关的发明专利。小伙子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在天津落户买房,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津人。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对于急需型人才,只要董事长签字认可,就可以办理人才落户手续。孙涌刚是业内非常匮乏的蓝领人才,也完全能胜任公司的工作,通过‘海河英才’计划,我们很快帮助他办理了落户,留住了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才。”这家位于高新区软件园综合型科技企业已成功在新三板上市,公司行政人事专员刘丽薇介绍:“我们研发生产的产品是结合计算机方式的医疗教学模型,因为是医学、电子兼容的新型产业,急需具备临床基础、又掌握软件开发,兼有通讯、模型行业技术的人才。‘海河英才’力度很大,增强了我们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让我们在‘人才大战’中有助力,底气更足。公司按照政策落户的8人中,就有4名员工是靠‘海河英才’计划吸引来的。”
人才如沐甘霖,良策更如春雨。
年是“海河英才”行动计划继续深化、完善的一年:出台了《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认定办法》,突出企业和市场导向,面向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高新技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领军企业,企业所急需的人才,企业家签字,政府照单全收。“截至目前,我市认定的领军企业从原有的家增加到家,按照急需型引进人才人。并把领军企业认定权限下放到了滨海新区,未来还将继续下放到更多有条件的区。”王守成介绍。
年4月底,我市发布了《“海河工匠”建设》政策,打造“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升级版,精准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出台了《天津市人才公寓认定支持办法(试行)》,满足各类人才居住需求,截至目前,已分5批认定万平方米人才公寓,保障各类人才安居乐业;年,我市还在全国率先设立人工智能职称专业,并颁发了国内首张人工智能专业职称证书。
服务优:简流程,进高校,优化人才生态
“以前三个月办不下来的程序,现在下载公安APP,需要的材料一目了然,办事大厅有详细的操作指南,一进门就有审核人员帮助审核材料,只要符合条件,材料备齐一周就能办好。”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公司相关负责人张海勇告诉记者,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带来了人才需求的井喷,“海河英才”行动计划推出后,河西区人社局采取“一企一策”,利用下班时间为中水北方开通了“绿色通道”加急办理,一周就完成了40余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落户。河西区教育局还为有需求的员工提供了子女就学的政策解答服务,帮助联系学校,真正解决了人才引进的痛点。
“以前,‘天津’这个名字只存在概念里,现在走进来,发现它很精彩,很有魅力,会让你想更深入地了解、融进和参与。”在年的“海河英才”学子津门行活动中,来自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李健是第一次来天津。一路上,他和他的南方小伙伴们纷纷用手机拍下小视频、vlog(影像日志),第一时间和不在现场的同学们分享。
“高校毕业生是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年,我们着重加强了对高校毕业生的引入。”王守成介绍,一方面,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余名学子看天津,体验天津高新科技产业的蓬勃发展,感受天津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零距离观赏天津宜居从容的人文风貌。“这几家都是和我市签订了包括人才合作在内的市校战略合作协议的院校,通过实地感受,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点对面的信息发布员、推介天津的宣传队。同时,通过对之前‘学子津门行’的追踪,每次活动后,转年的高校毕业生来津都会掀起新的小高潮,引才效果明显。这项久久为功、日积月累的功课,以后还要坚持做下去。”
打好推介前站,我市还携优势产业、重点企业多次赴外招聘,清华、北大、上海交大、浙大、复旦、西安交大多场专场招聘会收获满满,北方人才市场30余个小分队分赴我市、外埠多个高校推介、展示天津,宣讲“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做好精细服务,市人社局联合教委、公安局、经办单位等多部门进校园,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无缝对接服务,按照个人申请、学校审核、公安集中受理、北方人才全程代办的工作模式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让毕业生不出校门就能办理来津留津落户。“本来如果没有考研又没有找到工作我就得回吐鲁番了,‘海河英才’行动计划发布后,我在学校就办理了落户手续,很快很方便。”年七月,新疆女孩吉娜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也很顺利地在一家培训机构找到了工作,“我是天津人了,很开心。”
展望年,王守成告诉记者,去年我市“集结”了50所、及符合天津产业发展方向、定位院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召开了校市人才合作座谈会,发布了《校地人才合作天津倡议书》,加大人才引入力度,寻求科研继续教育等多方面合作,“今年力争扩大到所,并把合作常态化做下去,还将细化到专业、门类的点对点精准对接。”
凤凰巢已筑,更有鲲鹏来。政策靠谱,还要服务细化,保障得力,落实到位。“天津的人才‘绿卡’集合了很多的‘福利’,包括对人才的父母配偶子女提供服务。按照我市获批建立国家级‘中国天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一园两核多点位’的建设布局,中心园区和平产业园、滨海新区的泰达产业园分别在去年5月、10月挂牌;与海河教育园一路之隔的津南产业园也于去年6月投入运营,围绕西站副中心辐射京津冀的红桥产业园、毗邻北京的武清产业园也正在建设中。”王守成告诉记者,“人才引进需要构建良好的人才环境、人才生态,人才引进来之后,围绕他们的生活、家庭、教育、医疗等服务更要提供优化、细化的配套措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长、活跃起来了,能够提供更专业化、市场化的服务,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津云新闻编辑李松达)
文章来源: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