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年肇始,万象更新。转眼间,历史的车轮已驶入年。回首刚刚过去的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系统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全国人民满怀信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天津大学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掀起学习热潮;齐心协力,打好抗疫阻击战、攻坚战,克服持续疫情造成的重重困难,保障正常教学科研;深入推进“三全五育”改革,继续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年是天津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一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天津大学报》如约推出“年天津大学新闻大事件盘点”,回顾过去一年的成果与荣耀。年,我们将努力战胜疫情的影响,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
年,天津大学党委组织开展系列活动,做好迎接宣传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相关工作。3-10月,学校组织开展了“迎盛会、铸忠诚、强担当、创业绩”等学习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全校师生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会
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校长金东寒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参加了大会,杨贤金列席了大会。金东寒当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全校师生通过各种方式收听收看了二十大开幕会、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等。
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学校党委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二十大精神,10月25日,校党委书记杨贤金主持召开党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部署学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10月27日,学校召开会议,传达了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了30余次专题学习研讨;校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各院级党组织书记深入各师生党支部领学、导学;组织系列高水平报告会,校长金东寒在院士科学家讲思政课巡讲会上作首场报告,马院院长颜晓峰为全校党员作专题辅导报告。《中国教育报》整版连续报道了我校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情况。
打好常态化抗疫攻坚战
年,我校多措并举织密校园疫情防控网,守护师生健康安全。
1月,天津成为全国第一个“硬刚”奥密克戎的城市,北洋园校区被划入管控区,学校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新校区各学院学部党组织书记即刻入校开启坚守“战疫”模式,辅导员全员在岗,大批学生提交“请战书”报名志愿者;1月26日,学校护送本硕博多民族名学生包机返回新疆。央视新闻专题报道了“天津大学师生合力共战疫情”,展现天大形象。
1月15日卫津路校区核酸检测
8月底新学期伊始,卫津路校区吹响抗疫集结号。各级有关部门与我校形成合力指导学生流调排查、组织协调涉疫学生隔离转运;各学院(部)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即刻入校报到现场办公,辅导员、志愿者冲在一线;9月7日,余隔离学生有序返校。战疫路上,“天大温暖”时刻陪在同学们身边:校领导带队到隔离点看望隔离学生并带来相关物资,大批专业教师报名“小蓝”志愿者,老师们为隔离同学举办“云上”生日会......,《天大吹响集结号》《一个人的千人生日会》等大批鼓舞人心的报道助推全校师生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面对年底防疫政策变化,学校第一时间推出《奥密克戎不可怕,听听专家怎么说》等资讯服务和暖心举措。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学校年坚持高位推进,将定点帮扶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度挖掘宕昌县的核心需求,全力发挥“人才+科技”双驱动引擎作用,优化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架构,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新成立正处级职能部门合作办公室,负责归口管理定点帮扶工作;与宕昌县合作成立“海棠科技工作站”,组织自主研发“振兴号”饮水净化系统,已在大寨村安装使用并向全县乡村推广,有望全面解决全县15余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一线挂职干部帮助引进帮扶资金超过万元、招商引资万元;组织凝练“大寨精神”,创作《大寨村村民公约》,在大寨村建成“海棠广场”,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天大定点帮扶工作案例《“小挂面”造血大寨村,“小产业”蹚出致富路》,作为全国高校仅有的3个案例入选国家乡村振兴局首批36个“社会帮扶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典型案例”。
天津大学捐建宕昌大寨村的海棠广场落成
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
4月25日,天津大学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举行,会议推出《天津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文件包括五大方面、十条具体措施,成为师生热议的“人才十条”。“人才十条”明确了天津大学人才工作的理念、原则和目标,也提出了清晰的建设路线图;突出了天大特色,描绘了面向国家需求规划建设人才队伍,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布局方向,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出了培养战略科学家,未来将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的目标。
学校召开第三次人才工作会议
年,学校全面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确立的“大力培养、积极引进、持续支持、有效激励、跟进服务”人才工作思路,树立“大人才观”,统筹推进各支队伍建设;深化教学科研系列评价改革,完善职称评聘机制,重新定位教授会作用,强化校外专家评议结果运用;以专业化、职业化、多元化为发展目标,启动新时代辅导员队伍改革;推动管理人员宽带薪酬改革,加大对业绩优秀人员的激励力度;谋划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改革,系统调整队伍结构。学校新增20位国家级领军人才、44位国家级青年人才;1个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坚持立德树人实施“师友计划”
为不断深化“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以“大思政”理念构建思政工作新格局,天大积极探索,进一步凝聚育人队伍工作合力。年始,新入学的本科生在传统的辅导员、班主任“标配”的基础上,还拥有了一名“师友”导师。“师友”导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在大类招生条件下未来专业选择及专业兴趣的指导,解决学生学业发展上的困扰,从思想、学业、生活等多方面给同学们提供“一对一”帮助。“师友计划”要求导师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与其他育人力量共同为新生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
师友导师深入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
位师德师风高尚、教学科研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较强的专业教师被选聘担任本科新生的“师友”导师,使学生全面客观地了解所学专业,“手把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党委书记为导师们亲自讲授“开学第一课”,希望导师们成为让学生想得起、信得过、找得到、靠得住的良师益友。
“师友”导师除在两年聘期内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同学们的生活、与学生定期面对面交流、解答一些生活上的困惑和学业中的困惑外,还从思想引领、专业认知、学业指导、生涯规划、社会科创实践等角度引导学生涵养“家国情怀”、锤炼“天大品格”,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培养一批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天津大学组团对口支援青海民大10周年
教育部明确天津大学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全国若干所高校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10年来,天大对口支援青海民大硕果累累。
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10周年大会在青海召开
天大把人才培养作为帮扶突破口,双方联合招收培养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生,民大成功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两校迄今已联合培养68名高素质博士生。年起,根据青海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天大与青海民大联合招收和培养本科生,年首度启动了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
10年来,天大选派大批精兵强将来到青海民大,还累计接收了63名青海民大教师和管理干部来校进修挂职,帮助培养高水平师资。学校出资设立了“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资助经费万元,设立项目个,资助领域涉及盐湖化工、新能源、通信工程等多个学科。9月30日,《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对天大全方位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相关工作进行了报道。
8月,天大与贵阳学院签订了对口支援框架协议,11月,教育部下发通知,明确了天大对口支援龙岩学院。截至目前,天大对口合作海南大学、宁夏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贵阳学院、龙岩学院等6所院校。
学科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天津大学十四五学科分规划》明确提出了“5+X+Y”一流学科行动计划,为系统推进学科建设提供了导航图。年,学校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基础上,新增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学校工程领域首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领域首次进入ESI排名全球前千分之一,15个学科上榜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学科数达历史之最,其中建筑与建造环境学科上升至全球第37名。
学校文科建设取得新的成果,获批3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实现社科重大项目持续立项;获批第二批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5月,学校为推动人文学科发展,成立了“人文艺术学院”,同时调整建立“外国语学院”。
“脑语者”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
年,医科综合实力继续攀升,获批天津市“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正式挂牌;学校发布我国首个脑机接口综合性开源软件平台;药学学科博士点和临床医学学科硕士点正式获批;脑机接口领域3项实物成果入选北京“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天大主导研发的国内首套急救转运型ECMO成功救治猝死患者;智能医学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医科荣获3项天津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成立学科交叉中心
天大深入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全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9月25日,天津大学学科交叉中心揭牌。该中心将先行建设“储能技术”“智能建设与安全”“医工融合”“智能+”“文化遗产保护”“应用数学”6个分中心,并聘请了23位战略科学家为专家委员会委员。10-11月,天津大学聚焦交叉人才培养、跨学科人员考评、交叉创新激励、大型仪器共享等机制改革要点,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交流研讨活动,共同谋划学科交叉中心的发展思路与重点举措。
学科交叉中心揭牌
近年来,天大通过交叉科研平台、交叉研究领域、交叉导师团队、交叉生源和交叉知识“五维并举”,实现了科研平台与科研队伍相呼应,学科建设和新工科建设相融合,文理医科建设与传统工科相促进,共同推举高水平人才培养。该中心成立后,学校将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探索构建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机制、成果及人员考评机制、资源共享机制,着力打造紧扣国家急需的示范平台,加快形成拔尖复合型人才的培育高地、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高地。
推动一流本科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年,学校多策并举,推动一流本科建设,招收本科生质量在双一流学校录取排名再创新高;工程图学课程虚拟教研室等7个基层教学组织获批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17个专业获批第三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总数达54个,实现了专业类%覆盖;凝练教学经验和成果,38项教学成果获年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较上届获奖数量增长50%,获奖总数、单项奖数均居天津市首位。
我校教师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为国创计划专家组组长单位,天大为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建言献策,全国范围内组织各高校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项目经费达6.94亿元,覆盖所高校,参与学生人数17.8万人、教师人数5万余人,带动省级项目立项9.13万项;发布《年“国创计划”重点支持领域项目申报指南》。学校在全国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再创佳绩,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天大荣获“优秀组织奖”。天大学子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连续5年夺金。理学院级本科生李预立作为共同第一作者的论文登上《Science》。
天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揭牌
5月,学校成立未来技术学院,成为国家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原求是学部、国际工程师学院和宣怀学院成为未来技术学院内设机构;6月新增储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重点培育博士学位授权点通过了专家论证;8月,宣怀学院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10月2日,未来技术学院正式揭牌,形成以求是学部、国际工程师学院为基础,以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为依托,集科学研究、产教融合、创新创业全链条的人才培养体系。
未来技术学院新生开学典礼
未来技术学院将创新办学机制,由院士领衔、汇聚学校优势学科、实施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引入企业资源创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成为未来学科发展的孵化器,形成学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双引擎,探索新时代的新工科“天大范式”。
学校年实施了第二届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在全校征集到18个新工科毕业设计项目群,吸引了10个不同学院名教师、名本科毕业生参加;6月组织开展届新工科毕设项目成果展,得到校内外媒体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