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十年来,教育部从国家层面持续推进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工作,使对口支援工作从内涵到外延不断深化拓展,助推青海民族大学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年来,省委省政府从服务国家战略高度,高起点谋划、强有力推进、全方位支持青海民族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年来,各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高校,真心关爱、无私援助,为青海民族大学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年来,青海民族大学与各高校密切往来、高频互动、通力协作,按照既定目标展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援受合作,在学位点申报、院士工作站、孔子学院建设等很多方面实现了青海高等教育零的突破。
……
十年携手奋进,硕果累累。年起,教育部先后确定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厦门大学等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逐步形成了“3+9”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体系。十年耕耘,让与共和国同龄的青海民族大学焕发了新的活力,发生了深刻变化,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水平明显提升。
十年帮扶,师资力量实现新突破
对口支援的十年是青海民族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水平成效显著提升的十年。
青海民族大学64名教师赴援青各高校读博,余人单科进修、短期培训、挂职锻炼,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规模、结构层次、综合实力,博士教师比例显著增加,整体素质大幅提升。
目前,青海民族大学专任教师总量达到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总量达人,具有省部级及以上专家人才总量达人,较年增幅分别为%、%。
为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天津大学、天津体育学院选派魏建国、傅利平、王健、刘彤彤等9位专家来校担任学科带头人和学院负责人,有效改善青海民族大学干部队伍结构和能力水平。
天津大学魏建国教授挂职计算机学院院长期满后,学校考虑他抓的专业正在成长期,希望续任。他说:“感谢学校信任,青海是我第二故乡,这里缺氧但不缺精神,我尽我所能为西部地区教育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做通家人工作后毅然留下,推动成立青藏高原首个信息安全和人工智能专业、全省唯一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和网络安全实验室,填补了青海省该领域空白,现任青海民族大学校长助理、计算机学院院长。
十年来,各支援高校积极帮扶青海民族大学师资力量以及学科专业建设,为学校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博士点建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年,在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大力帮助下,青海民大获批博士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圆了几代民大人的梦,办学层次得到提升,构建起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期间,青海民大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10个增加至1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从3个增加至16个。厦门大学郭晔、白云涛、陈海强、赵正堂、于李胜5位老师先后受聘为学校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发挥人文社科智力和人才优势,方长平、赵旭东、姚欢庆、陈奇佳、吴永焕等先后应邀到青海民大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指导学校人文社科类专业建设。
这些专家学者克服高寒缺氧、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为青海民大带来前沿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思路,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推动了学校“双一流”建设,帮助获批了“网络工程”等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7个省级一流专业,成立了青海省唯一的工业机器人实验室和网络安全实验室。
十年支援,科研实力进入新发展
对口支援的十年是青海民族大学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效大幅度提升的十年。
“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青海省社科规划、省科技计划项目项,经费达到.09万元,科研经费比“十二五”末翻了近五番,学校科研实力水平明显提升。
年起,天津大学出资设立“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资助经费万元,设立项目共计项,资助领域涉及盐湖化工、新能源、通信工程、生态与环境资源等多个学科。
依托天津大学在盐湖化工和结晶领域的优势,建成王静康院士青海民族大学工作站,这也是青海省高校首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帮助支持下,学校获批“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青海传统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学校“中亚——土库曼斯坦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别区域研究备案试点单位,是青海省首个教育部国别报备中心。
年7月,青海民族大学与北京工业大学再次联手,签订入选洽谈会“十大特色项目”的数据挖掘与安全研究团队项目,从而助推青海民族大学计算机学科(群)发展提速增效,有效探索青海民族大学首个人工智能学部制建成。此外,双方还发挥各自研究和技术优势,在高原草原物联网安全监测、三江源及地质灾害监测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为青海民族大学相关专业的发展积累了坚实教学经验……
细数这一个个亮点,十年间,青海民族大学各类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援青各高校的专家学者们克服前所未见的困难,挑战难以想象的极限,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十年相助,人才培养迈上新台阶
对口支援的十年是青海民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的十年。
通过“1+2+1”“2+2”“2+1+1”方式选派近名本科生赴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学习,享受优质资源。各对口支援高校加大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天津大学先后接收青海民大推荐免试研究生5人,通过教育部单列计划招收培养68名博士生。
年起,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接收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36名,有效提升了民大的生源质量。年到年,学校在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及疫情等因素影响下,实现高质量就业率逆势增长,考研率等核心指标取得明显进步。
天津大学校领导和干部一直在说:“民大的事情就是‘天大’的事情”;中国人民大学说:“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政治责任田”;厦门大学说:“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要描绘出江河源头与东海之滨高校合作共进的绚丽彩虹。”……
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代表各高校表示,接下来,将按照党中央要求,派遣更多政治可靠、业务优秀、能力突出的干部前来挂职;瞄准青海所需,助力青海民大发展更多相关学科;下更大力气开展教师进修,为青海民大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在对口支援中实现共同发展。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办学实力等方面取得了发展和进步,十年来,对口支援工作成效的数据逐年攀升,内容不断丰富。可以说,这些成绩背后,是一所所对口支援高校、一批批援校领导、专家学者聚焦青海民族大学发展的博大情怀。今后,民大将按照既定目标行稳致远,把学校办得越来越好,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感谢。”青海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陈永祥说,如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对口支援工作也迈上了新台阶,青海民族大学将沿着既定的新目标、新蓝图,进一步丰富对口支援的模式内容,拓展合作空间,为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