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闻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商业案例造不如卖的危害
TUhjnbcbe - 2024/10/3 19:03:00
刘军连讲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9286729.html

火油进口点灯的启示

(一)

光绪六年(年),上海开埠已久,洋商林立,竞争激烈。火油市场更是如此,租界里已有英商亚细亚、美商德士古和美孚的另一家代理商——英商老晋隆洋行等几大巨头。火油,舶来品,在当时中国叫洋油、火油,以前主要用来点灯;如今多叫煤油,用途广泛。

刚进入中国的美孚,为了避开上海火油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地将租界之外的广大乡村城镇定为目标市场,希望尽快抢占这些空白区域。但一向凭借雄厚资本无往不利的美孚,却和其他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的洋商一样遇到了最大的障碍——强龙压不过地头蛇。

因为这些洋商的直销,直接抢占了当地华商原有的市场和客户,使华商无利可图而借当地商会、行会、宗族势力、甚至是封建迷信活动等大力反对和阻挠这些洋商直销,并以爱国等的名义鼓动国人抵制这些洋商的洋货。而当时的中国又是典型的人情社会和关系社会,洋商在销售地无房无产、无亲无戚,没有人财担保和背景后台。人们担心购买洋货后破损无处可修,无人可补;害怕上当受骗无处伸冤,找不到事主等等而普遍不信任洋商。

而外来洋商出于成本考虑,不可能像当地华商一样蹲点驻点,解决售后服务,提供产品赊销等等,面临行商需不需要坐贾的难题。加之当时中国混乱的度量衡导致洋货不可避免地出现短斤少两,以及国人少见多怪和对新奇洋货使用不当而引发事故等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新闻,往往会被华商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别有用心地放大宣传,以讹传讹,三人成虎。加上当时的报纸已经进入了中国的通商口岸和主要城市,部分洋商、洋货的负面新闻时长见诸报端,导致大多数的中国人对洋货普遍持反对、观望的态度。使大多数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直销的洋商语言不通、水土不服,生意做得不得要领,销售进展非常缓慢。

光绪九年(年),自主开拓火油市场受挫的美孚,在友商的推荐下想找上海滩人称“五金大王”的叶澄衷代销。于是,叶澄衷认真调研了当时的中国火油市场:彼时大多数的中国人,还在普遍使用棉纱渗豆油、菜油或茶油等植物油的灯盏清油灯。一两根灯芯,灯火如豆、昏暗一片、烟气又大。虽然点蜡烛比较明亮,但成本太高,一般人家消费不起。而火油灯光线明亮、油烟很小,还不用剪灯芯。巨大的商机使各国都将火油作为打开中国市场的主要商品之一,而此时的火油又产供充足。为抢占中国市场,各国洋商纷纷低价倾销,火油市价基本持平中国主要照明用油。可以说在当时的中国,火油灯具有清油灯和蜡烛的优点,却又无清油灯和蜡烛的缺点,物美价廉。

但刚到中国还没几年的外国洋商,并不真正熟悉当时的中国国情,也不熟知当地的市场需求,更不熟络当地的人情世故。面对当时以自然经济为主、对新科技接受较慢甚至恐惧而妖魔化的中国市场,洋商普遍颇感棘手。只得先在洋人聚集较多的上海租界开展业务,竞争十分激烈。叶澄衷分析认为,只要销售策略得当,火油就能在中国很快找到销路并打开市场且利润可观。

叶澄衷在得知美孚还有两个实力均等的竞争对手后,就采取了极为高明的谈判策略。他先是提出:佣金要高达25%,账期要长达90天,并要以Chingthong(澄衷)的英文商号名义,享有美孚火油10年的中国独家代理权。而在当时的上海火油市场上,每销售1加仑火油,佣金只是20%,账期一般都是30天。但他给出的理由却很充分:在上海,火油销售已近饱和。他只能转销沿江、沿海一带和内地农村,这些地方交通极为不便,成本和投入较高,资金回笼周期较长。这也是他要求高佣金、长账期的原因。但一旦让他占得先机,未来就能完全抢占这些地方的广阔市场。为了给对方施压,他在谈判中故意表现得不紧不慢,还有意无意地提到那两家竞争对手的经营情况。这让美孚的谈判代表误以为自己的竞争对手也在拉拢他,急迫之下不得不放宽了条件,答应了他的要求。

直到此时,叶澄衷这才最后亮出了他的杀手锏和底牌,他向美孚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一是新设计生产一种省油的小火油灯,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用得起。二是按普通农家一年火油灯的常用量,新出一听30市斤小包装的火油。三是火油桶按他量的畚箕尺寸设计,火油用完后剪开就是两个铁皮畚箕。这样,只要老百姓买一听火油,他就送一盏火油灯。老百姓点火油灯只用一年买一次,方便省事又不占地方。既有火油灯点,价钱又不贵,火油用完还可多两个畚箕用。而他卖火油也很简便,不用分装计量,产生损耗或引发火灾,仓储、运输、代销、家用等也不易失火、破损,不会被当时视水火为猛兽的保守国人所排斥和反对。还可以拓展到最偏僻的地方一年去卖一次。节约成本,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美孚听从了他的意见,重新设计了火油灯。新火油灯比中国的清油灯先进多了,铁、铜或玻璃制的小口大圆肚储油罐,用铁或铜制的“机关灯头”兼做旋钮罐盖密封。灯头有旋柄调节灯芯带高低,灯芯带越高灯越亮、越低灯越暗。葫芦形直通式透明玻璃灯罩挡风,下面套在灯头上,上面做烟囱排烟,灯苗不会像其它油灯那样跳动而炫目晃眼。后来,有的新灯还加了圆锥形的高托脚,以增高灯体,扩大照明区域。由于这种新火油灯是美孚行最早出品,因此,在中国就被称做“美孚灯”。

双方合同签订后,叶澄衷主动避开了火油竞争激烈的上海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在宁波、温州、镇江、芜湖、九江、汉口、天津、烟台、营口、广州等通商口岸,分设了18家自己的分店或连店,这些销售网络使美孚火油的生意,很快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推广开来。随着美孚火油的市场扩大和美孚灯的推广使用,人们发现美孚灯虽好,但灯罩很薄易碎,使人们在购买使用时颇有顾虑。于是,叶澄衷就向买家承诺,可以用碎灯罩,免费换一个新灯罩,为买家解除后顾之忧。而浸过煤油的铁皮箱畚箕不易锈烂,非常耐用,让买家感到物美价廉、物超所值、物尽其用、很是合算,特别受城里市井平民和乡下农民的欢迎。美孚灯也几乎成了火油灯、煤油灯的代名词,其惊人的市场占有率由此可见一斑。随着火油生意步入正轨,叶澄衷还利用长账期的货款作为无息贷款周转经营使用,扩大了生意。

叶澄衷也凭着自己市场调研后的分析和销售策略——火油三妙计和灯罩以破换新的兜底售后服务,发展成为了“火油大亨”和“火油董事”。这堪称工于算计,物尽其用的商业典范,使他和“美孚灯”的故事成为了商业传奇和成功案例流传至今。

(二)

美孚利用叶澄衷敲开中国火油市场平稳立足后,就开始着手建立专属经销商制度,用美式经理制取代清末买办制。建立集团总部→亚洲分部→中国上海总部→各区公司→支公司的组织架构,整个管理制度层层而下,由集团总部遥控指挥;同时,派遣美籍经理——经过训练会说中国话的美籍推销员,以西方经营策略和商业手法进驻中国,拓展业务。此外,还组织油漆广告队,长年累月行走在中国全国各地、大街小巷,哪怕是穷乡僻壤,都被刷上了油漆广告。并免费赠送印有“美孚行赠送”等字样的实用小礼物,在乡村赠送画片、年画、日历和挂画等;在城市,则改赠面镜、钉锤、大小成套的钳子用具等等。

而其他的洋行也有样学样,采用低价倾销,买火油送油灯,送货上门,服务到位等销售策略。通过中国买办层层代理,将销售网络扩展到中国广大城乡的每一个角落。而洋行的服务,也堪称极致。在亚细亚当时内部发行的《石油手册》中规定:只要是能带来生意的客人,哪怕是穷乡僻壤的火烛小店,亚细亚也要求自己的雇员降尊纡贵,“了解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以免有伤他们的感情”。主要洋行凭借极低的价格、极好的产品、极致的服务,使火油在清末进入中国没过几年,就完全占领了中国的照明市场,把中国传统的植物油照明挤出了市场,产业链也完全破产解体和肢解。

光绪二十年(年),叶澄衷的美孚火油独家代理权到期。已经打开中国市场站稳脚跟的美孚不再与之续约,但是叶澄衷与美孚的火油生意仍在继续。同年,美孚正式在中国设立分公司,之后火油佣金随即降至1%到2%,火油经销商仅能维持薄利。所以,除了叶澄衷外,自宣统二年(年)以后,几乎没有其他中国经销商能代理火油销售而成为大富豪。

到了民国初年,通过各国洋商不遗余力的推销,火油灯和煤油炉等逐步普及到全中国,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必需品。并开始形成美孚资格最老、规模最大,亚细亚次之,而德士古规模较小的三大寡头垄断局面。火油在中国成为必需品后,逐渐成为自给自足的中国对外大规模进口的主要商品之一,曾在清末超过鸦片成为最大宗的商品。但火油的生产和供应,却完全控制在美孚、亚细亚、德士古等洋商手里,主要销售大头也是这三大寡头。三大寡头在用低价倾销加赠品销售统治中国火油市场以后,为了长期垄断中国火油市场,不得不采取相互合作的方式。集体商定各家每年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比例,联手控制价格、保证利润;同时,共同打击外来竞争者。自此,完成垄断的资本终于露出了青面獠牙的本来面目和真实嘴脸。

民国初年,火油的到岸港上海,因为海运便宜和竞争激烈,价格还能维持在0.06元左右一斤的合理价格。当时的一元能换当十铜元枚左右,也就是相当于约90文钱一斤。而内地的火油加上运费、税费等成本、费用和利润后就贵多了。临近天津港的北京煤油是一块钱七斤,一斤就是1/7=0.14元,是上海港的两倍多。至于不靠海的省份,那就更是贵出了天际。年10月,北京大学教授吴虞回成都老家,买了两桶28斤装的火油,每斤售价0.3元,合计两桶火油居然高达8块大洋!

这个价格在当时来说,相当于普通职员一个月的工资。当时北大图书管理员新员工,一个月工资也不过就八块大洋。郁达夫年写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文中写到那时上海烟厂的女工,每天十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也只能拿到9块大洋。骆驼祥子在北京拉人力车,省吃俭用一个月,也不过只能积攒5块大洋。但这大多数人一个月的工资却只够在内地买两桶点灯的火油!而这一个月八九块大洋的工资,其实在年代的中国算是高收入了。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居住时,曾雇过几个保姆,她们每月的工钱只有两块大洋。吴虞教授家的两个保姆,每月工钱也是两块大洋——这当然不是几位教授先生欺负人,那时候的保姆是包吃包住的,这两块钱是完全可以积攒下来的,虽然比骆驼祥子每月剩五块钱要少,但却比北大图书管理员那每月只能剩几个铜子好。

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内地的火油,是非常的昂贵。当年一般劳动者的收入,每个月除去吃饭和生活后能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两三块钱,仅能买个十斤八斤火油而已。油价这么贵,普通老百姓自然是舍不得多点了。当年的一般家庭,只能是标准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借着月光夜里赶赶急活了。很少有舍得长时间点火油灯的,“长明灯”和“无人灯”更是不敢想象。这时候能够在火油灯下“挑灯夜读”的内地学子,就不再是穷苦人家的孩子了,而是殷实人家才可能有的待遇。

看到三大寡头在中国火油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其他的洋商和华商也都想来分一杯羹,但都很快就被财大气粗的三大寡头联手打垮兼并了。年,美国大明火油公司在天津成立,推出“银箱”牌火油立刻就被三大寡头联手抵制,最终由德士古将该公司兼并。香港的胡氏兄弟公司创建了“蝴蝶”牌火油,价格便宜且质量不错,结果被三大寡头联合降价促销导致其破产。而内地华商的光华火油公司,更是被联合打压,最后由于亏损严重,不得不将全部油池、油栈卖给了三大寡头。

在三大寡头的联手控制下,中国火油的进口量一直比较稳定。年,中国火油进口量是2.63亿加仑,仅比年的2.36亿加仑略高。而当时的中国是“贫油国”,不能生产火油,对火油的需求却在逐年稳增。三大寡头刻意在中国市场制造火油供不应求的局面,以达到提高售价,牟取高额利润的目的。到了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中国的银本位货币急剧贬值,火油价格更是再次直线上升。这时期的广州洋行一加仑(3.升)火油已经卖到了四块银元,平均每升4/3.=1.元,按照每升火油1.8斤计算,是1./1.8=0.元一斤,比年的四川零售价整整涨了两倍。要是按上海港年0.06元一斤的价格计算,那更是飙升了近十倍!

而在这个时候,就有广州商人想尽办法从进口柴油中提炼出了火油,贴上本土商标低价出售。这本土火油一加仑才卖三块银元,平均每斤才3/3./1.8=0.44元,一时间抢了三大寡头不少的生意。可是很快,找到原因的三大寡头就联手将进口柴油价格提高了一倍,然后把自制的火油也贴上“桃花牌”、“月光牌”、“经济牌”等本土商标,“进口仿冒国产”,售价卖得比本土商人的成本价还要低,彻底打垮了本土商人。而等到本土火油淡出市场后,三大寡头的低价煤油也很快就从市面上消失了,人们只好接着消费0.6元一斤的高价火油。

火油价格的再次飙升,也最终压垮了中国老百姓那为数不多的消费能力。年代虽然国人的收入有所上涨,但大城市普通职员工资也不过是15至20元。这0.6元一斤的火油,真的是舍不得多点啊!而在中国内地的广大乡村,这火油的价格,小老百姓更是消费不起,只能再次找出尘封已久的破旧清油灯盏,重新点上用了几千年的豆油、菜油或茶油等植物油,继续过着昏暗无光的日子苦熬着等待天亮。

(三)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吃完后往往会被连哄带骗、连逼带吓、连本带利地还回去!正在煤油被外国人控制,中国老百姓苦于其盘剥的同时,国内的一些洋人买办则通过代理洋油生意,从中上下其手,赚得了大笔的财富。这其中通过当买办发家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民国财政部长,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孔祥熙。

而民国政府被这些洋买办们控制了权力后,在丰厚的代理利润和回扣之下,那自然是各种“造不如买”了。于是,中国的很多关键行业,都陆陆续续都落入了洋人手中。结果就是到了抗战时期,一旦沿海被日本人封锁,这洋货进不来,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就逐一没了着落,然后就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了。所以,一定要自力更生、建立起自己的生产体系的必须性,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的。

而正在煤油被外国人控制,中国老百姓苦于其盘剥的同时,国内的一些洋人买办则通过代理洋油生意,从中上下其手,赚得了大笔的财富。这其中通过当买办发家的典型代表,就是著名的民国财政部长,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最有钱的孔祥熙。

孔祥熙是山西人,当地盛产煤铁,他就从阳泉向外国人贩铁,最后赚了20多万元。后来他看到煤油已成为居民夜间燃灯照明的必需品,觉得在内地省份经营煤油定有巨利可图——以同样的年左右为例,上海港洋油0.06元一斤,四川成都洋油0.3元一斤,价格整整差了五倍!于是孔祥熙就筹办了火油公司,并开设了一个“山西裕华银行”,使自己成为美孚公司在山西的代理商,垄断了美孚煤油在山西的销售,一举发了大财。

后来,因为亚细亚石油公司的利润比较丰厚,孔祥熙又舍弃美孚做了亚细亚的代理。年,孔祥熙在太谷西街成立了祥记公司。这个公司除太谷总号外,还在太原、阳泉、平定、榆次、祁县、平遥、交城、离石、汾阳、忻县、运城等地设有分号,在天津、上海、石家庄等地设有分公司。其主营业务就是是包销亚细亚的铁锚牌、元宝牌煤油和壳牌汽油、机油,同时也包销洋碱、洋蜡以及颜料、肥料、杀虫剂、各种化学品等。

当时祥记公司平均每月的营业额可达15万元,年获利在35万元左右。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实力后,孔祥熙的社会声望也随之扩大,受到了从山西都督阎锡山到当地富豪名流的敬重。而在这之后孔祥熙平步青云,后来甚至做到了民国的财政部长。

而民国政府被这些洋买办们控制了权力,丰厚的代理利润和回扣之下,那自然是各种的“造不如买”,中国的很多关键行业,都陆陆续续都落入了洋人手中了。结果就是到了抗战时期,一旦沿海被日本人封锁,这洋货进不来,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就逐一没了着落,然后就是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了。一定要自力更生、建立起自己的生产体系的必须性,其实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商业案例造不如卖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