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敢当
“天津一小区住十万个骨灰盒”,近日这则热搜让很多网友直呼新奇。据报道,天津滨海新区这处“骨灰小区”共16栋楼房,楼房外形与普通居民小区无异,但窗户都是黑色的。每层大约有25户房,面积20平到50平不等,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X氏祠堂”的牌匾和大红花。
当地民政部门通报,该处原本规划为公益性骨灰堂,但被改建成了住宅式,并以祠堂的形式违规以租代售。根据《天津市殡葬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不得对本乡、镇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墓穴用地,不得从事经营活动。民政部也明确要求,严禁农村公益性墓地对外销售牟利。显而易见,当地做法涉嫌违规。
这片被称为“华北第一家”的陵园,因骨灰“住进了楼”,被部分网友称之为“豪华”。但在当地和外村购买村民看来,这里却是经济适用墓。据村民介绍,这里多为家族成员集资购买,算下来存放一个骨灰要比普通公墓便宜很多,“价格亲民”;二来能方便后代集中祭祖,有专人管理也省心了许多。可见,这种形式之所以受到市场“欢迎”,首先是因为击中了当下“墓地价格贵,殡葬费用高”的民生痛点。
与此相似的情形是,近年来,部分大城市居民因为本地墓地价格过高、墓地资源紧张,选择去周边购买低价商品房存放亲人骨灰。因活人、骨灰共住小区引发冲突的报道也并不鲜见。天津这处楼房式祠堂违规不假,但也把这种无处安放的需求集中了起来。
还有村民认为这种祠堂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节省太多(土地)了,我们组大概分3亩左右,现在(祖坟)迁出来才占多少地方。集中管理起来,也就不会有人偷着燃放烟花鞭炮了。”这也击中了墓地贵背后土地资源稀缺的根本性原因。
事实上,在部分网友眼中新奇的“骨灰楼”并不是该地首创,而是很多地方正在鼓励推广的形式。例如,年9月,福建省发文,为进一步鼓励生态殡葬,将推进乡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建设,对财力困难的乡村给予最高单个15万元的补助;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年就建成投用了全区首座村级骨灰堂,这座万年堂采用了仿古外观,外部绿化郁郁葱葱,楼内设骨灰墙,占地平方米可容纳个格位,格位以双穴为多数。
如今,节地、环保的丧葬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树葬、花葬、海葬等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接受。但当下,很多人仍然需要一个物理场所去祭奠、缅怀先人,丧葬问题是民生刚需,有条件的地方应该逐渐通过捐资、捐建及政府补助等创新性建设,将这种场所基础设施化。
在天津这次事件中,公益性骨灰堂被违规出售,破坏了农村公益性墓地的产权规则和使用规定,确实应该治理和规范。但是,正视这种现象背后的丧葬需求,提供更多丰俭由人的多元化选择,也是公共服务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