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天津1月26日电(王君妍)“泥人张”彩塑、杨柳青木版年画……作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世人展示着自身的独特魅力。近些年,也作为民间艺术瑰宝,走出国门,成为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天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
正在举行的天津两会上,民进天津市委会提交提案,指出天津非遗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推进模式还有完善空间,可以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推进天津非遗传承‘进校园’,着力构建天津非遗教育传承与保护的科学体系。
据了解,天津自年启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来,已走进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通过认知互动、宣传引导、展示交流,引导青年人以己所长,参与到非遗的理论研究和开发设计中。
“非遗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学生品鉴力和综合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终生的。”天津市政协常委、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赵长龙表示,“天津的一部分学校已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但并未全覆盖。”
针对此,民进天津市委会提出,将非遗教育贯穿大中小学全阶段,面对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开设《非遗项目体验》、《非遗与民族文化》、《构图原理与图案纹样设计》等校本、通识、专业模块课程,同时,开展夏令营、传承人专访、田野调查、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实践活动。
同时,出台促进非遗“进校园”常态机制建立的规范性文件,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建立评审机制,组织专家学者成立专业评审委员会,在‘进校园’前进行梳理、评审和甄别。完善保障机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建立考核机制,对各级文化、教育部门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绩效予以评定。
年12月,天津出台《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部署了包括培育“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特色活动、加强非遗保护区域合作与交流等八个重点任务,支持学校将非遗代表性项目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建设,开展跨区域非遗交流活动,加强非遗国际传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