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玮,女,年10月出生,群众,中国人民银行所属企业中钞国鼎投资有限公司产品设计主管。自年入职,一直在基层岗位默默无闻地工作,信守:平凡中的坚持。十几年来一直将自己当成移动的血库,多次挽救他人生命,践行着“奉献熊猫血,人生之爱”的诺言。
王玮是Rh阴性稀有血型拥有者,该血型在汉族人中的比例仅为0.3%,俗称“熊猫血”。年首次献血为她打开了一扇向善的大门,此后她始终心存善念,投身到更多的公益活动中。
十年献血路,情意浓于血
与普通献血者不同的是,由于稀有血型献血者数量稀少,血库难有储备。由于用血患者通常都是需要急救,为了第一时间进行救助,十年里,当接到无偿献血公益组织打来的求助电话时,王玮都是随叫随到,医院或血液中心,有时候甚至需要奔波上百公里,跨城前往。
令她最欣慰的一次救助是一位急性白血病的患者要做骨髓移植手术。当时血库告急无法实施手术。当她接到求救电话时,没有犹豫立刻答应,这是一场与死神的赛跑,稍有迟疑,就可能会耽误救助。事后看到家属那含泪的双眼,就更加坚定了她的善念——“当别人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站出来”。几年后,得知这位患者完全康复,家里还添了一个儿子的消息,那时候她感觉好欣慰,一个小小的善举,挽救了一个家庭。
王玮救助过的最小的一名受助者,是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严重的黄疸需要把她身体中的血液换掉。医院的玻璃窗外看着保温箱里的那个宝宝时,想到了自己分娩时等待血液的场景,这是在救助新生命,新希望!她义不容辞地献出了自己的血液。
跨越城市的爱心传递。年天津一位老人出了交通事故,情况紧急,王玮接到求助电话,立刻答应并尽快坐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医院完成献血。为了使老人得到家属更多的陪伴和安慰,她婉拒了患者家属的款待之意。
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献血量尤其是稀有血型呈现断崖式下跌。但是王玮始终坚持随叫随到移动血库的自我要求,只要有应急召唤,就会走出家门,克服疫情影响,奔赴救助现场。那一次,是救助一名年轻的女患者。因与患者年龄相仿,王玮深深体会到她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王玮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她最初的承诺。
年的国际献血日那一天,王玮踏进了献血小屋,这次与以往不同的是她带上了自己的女儿。刚刚年满13岁的小姑娘用好奇的双眼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冰冷的仪器,温热的血液。王玮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自己的女儿。告诉她要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社会,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十年里王玮利用自己时间,自负路费,并多次拒绝家属们的礼金。因为她知道,遇到困难的家庭需要更多的是关怀,献血不是为了回报,而仅仅是为了力所能及的挽救一个生命,一个家庭。
保冬奥,众志成城抗疫情,怀揣“一腔热血”
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召开在即。为了保障运动员医疗救治中Rh阴性血液充足。年年底,王玮接到了血液中心的电话,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Rh阴性应急献血志愿者的行列,保证在整个赛程期间,全天24小时待命,如有需求,随叫随到,会以最快的速度就近献血。
讲大爱,做奉献,践行“公共美德”
年,中国人民银行系统为了持续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干部职工思想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和文明程度,在全行业数十万人中,评选出18位年度中国人民银行“公德奖”获得者,表扬和宣传长期助人为乐、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在系统内及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的先进人物,王玮获得了此项荣誉。“公德奖”颁发后,王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继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带头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道德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示范者,影响和带动身边干部职工,学习她的献血事迹和心得,在全行业十几万人的队伍中形成“无偿献血”的氛围。为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建设,提供了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公德奖”奖金发放之时正是河南洪灾之时,王玮毫不犹豫捐出全部的奖金(人民币元整)支援河南抗洪救灾。
救人路上,热衷公益,践诺“善心”
年给一位13岁的小患者献血,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需要做骨髓移植手术,王玮看到小患者与自己的女儿同龄,应该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小女孩却在病房中忍受着如此的病痛。献完血后王玮给了患者的父亲元钱便转身离去。也正因为这次献血触动了王玮,之后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就像荣誉证书上说的,“您的善举将为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
因为多次保障献血救助,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年为王玮颁发了“稀有血型爱心之家贡献奖”。
此后,王玮更多的善举才被身边人知晓,她参加“春蕾计划”——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女童重返校园的社会公益事业,一对一的资助一名困境学生,已捐助10名学生;作为麦田教育基金会石家庄项目团队志愿者,为捐建小学、捐赠校服和学习用品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就像王玮在“公德奖获奖感言”中所说:“我是幸运的,拥有熊猫血让我有机会成为特殊的献血志愿者;我是幸运的,出生于中国当今这个时代。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没有社会环境的和谐,就没有今天的我。与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相比,我做的事情微不足道,但我愿意分享给大家,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多传递正能量。血液可以再生,生命无法重来。每一个等待救助的生命背后,都有着需要肩负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我们用血液去帮助需要救助的人们,为家庭和社会出一份绵薄之力,是义不容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