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3/11/8 18:56:00
01:00天津北方网讯:端午节的粽子,南北方各有特色,在天津除了有江米红枣粽子以外,还有用白面做的粽子,您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天津卫小吃吸引八方游客,那您吃过那种老味道的炉食粽子吗?白里透红、甜香诱人,它到底是粽子还是点心呢?逢年过节买点心,走亲访友表心意,好面儿的天津人会吃爱吃,成就了不少招牌老店和百年老字号,它们是如何挺立商海潮头,经久不衰的呢?走近美食老字号,探寻那些传承百年的历史故事,品味记忆中的天津味道。端午节粽子的天津版赵永强,天津烹饪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平时喜欢研究民俗学和饮食文化,赵老师告诉记者,老天津卫吃粽子有传统、有特色,其中的面粽子,是他小时候的记忆。在一家超市的面食柜台前,赵老师指着里面的糖三角,对记者说:“过去这个就叫面粽子。”(赵永强老师介绍面粽子和炉食粽子)除了面粽子,赵老师还提到了一种糕点,叫炉食粽子,这是天津本地的一种老点心,在一般的超市和门店很难看到了,只有一些老店,还保留着这个传统美食。赵老师介绍说:“炉食是指它的制作工艺,属于比较高级的一种糕点。老天津卫人讲面儿,端午节一般都会买炉食粽子送长辈,用糕点作为节日礼物,是民间迎来送往的老传统,所以天津也孕育出了像桂顺斋、祥德斋、桂发祥等老字号。”老字号的前世今生桂顺斋,成立于年,为了迎接创立周年,公司正在筹划着打造一个DIY式博物馆。刘芳,是桂顺斋的第四代传承人,筹建博物馆、讲述老字号历史故事的任务落在了她的肩上,为了把这件事干好,刘芳把老父亲刘毅请到了桂顺斋在宝坻的新厂区,参观沙琪玛和饼干的生产线,也借这个机会,让老人给大伙讲讲桂顺斋的故事。(桂顺斋品牌第三代传承人刘毅参观新厂成品库)刘毅,桂顺斋第三代传承人,看到新车间、新生产线和新产品,老人很是欣慰,不禁联想起当年,听爷爷讲的经营糕点铺的故事。年,刘毅的爷爷刘珍才17岁,只身从北京通县来天津闯荡,彼时的天津是北方最为繁华的商埠,五方杂处,处处充满商机,给年轻的刘珍提供了很多选择机会。刘毅介绍说:“我爷爷来了以后,在比利时电车公司当售货员,他工作比较认真,人家给提拔到稽查员了,工资也相对高一点,他当时也就有一些积蓄了,就把他母亲从北京通县接到天津来。因为对美食感兴趣,他就在天津开了一个小吃店,当时打汤圆,做黍米粥,还有一些黏食制品,他是做这些小吃。”(桂顺斋品牌第四代传承人刘芳邀请父亲刘毅参观新厂区讲述桂顺斋故事)正当刘珍经营的小吃店风生水起的时候,家中迎来了新成员,大女儿出生了,这可把刘珍高兴坏了。刘毅说:“我大姑是在年出生的,我爷爷找人给起了名字,叫刘淑桂。”在天津居住时间长了,刘珍的老母亲想起了在通县时常吃的糕点,而他们居住的地方,一时找不到专门做糕点的铺子,刘珍就想,干脆自己干吧。虽然没做过糕点,但是这没难住脑筋灵活的刘珍。刘毅说:“爷爷从北京请来了几个老师傅跟他一起做糕点,在南市芦庄子那边做第一家门脸。当时南市那些地方,比较繁华,夜晚看戏的、看杂耍的,人特别多,门脸晚上不关门,等到附近那些剧场都完事了,食客们吃夜宵买点心,买卖就做起来了。当时天津都是大八件,他就从北京把小八件给引进来了。”块变小了,品种、口味多了,新的津八件受到顾客欢迎。刘珍还根据时令,灵活推出应时应景的产品,粽子、元宵什么的。年,刘珍决定把小吃店正式改为糕点店,为图吉利,名字就用女儿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打头,起名“桂顺斋”,地点就选在芦庄子,并请书法家杜宝桢题写了牌匾,一直沿用下来。可能是名字真的带来了好运,糕点店越做越火,几年间又开设了两家分号。刘毅介绍说:“年以后,我们就在和平路哈尔滨道把角,又干了第二号,桂二门,当时分上号下号,芦庄子那为上号,后来爷爷又在多伦道干了第三个门市部,一共是桂1门、桂2门、桂3门。”生意的好坏其实是得益于刘珍灵活的经营理念,开店时赶上天津曲艺的繁荣时期,糕点店选址在大戏院旁边,晚上别的小店都关门了,刘珍发现晚上大戏院经常有名角来演出,散场后,那么多人出来,说不定就有生意做,于是他的店延长营业时间。刘毅介绍说:“过去的名角比如马连良他们来了以后,唱完戏了,他也得吃点东西,怎么办,就从后台打发人来买三角火烧,这三角火烧是甜咸的,他就特别喜欢这个,只要到天津来演出,他必然就买桂顺斋的糕点。”当年天津南市地区,夜经济已经十分繁荣,桂顺斋的服务和产品,就瞄准了顾客吃夜宵的需求。当时家住南市的马三立,经常在附近说相声,马三立也是桂顺斋的常客,时间久了,大家都非常熟悉了。刘毅介绍说:“他跟我叔叔岁数差不多,他俩关系特别好,就经常买一些糕点,有时他还给大伙讲笑话。”新中国成立后,桂顺斋的第二代传承人刘绍泉大学毕业不久,刚刚接手桂顺斋的经营,他积极投身社会事务。年,公私合营后,天津市以桂顺斋为糕点龙头,组合多家知名品牌,建立了桂顺斋食品厂,刘绍泉作为公司副经理一直参与经营管理工作。经历市场近百年的历练,桂顺斋这个老字号,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成为了祖祖辈辈天津人津津乐道的老字号。挖掘老字号历史传承老品牌文化老天津卫有句顺口溜:王宝的水铺浮金鱼,祥德斋的点心吃枣泥。创立年的祥德斋可以说是天津糕点历史最为悠久的,从走街串巷卖元宵,到起名开店做点心,它是怎样赢得食客认可的呢?祥德斋,创于年,专门做糕点。寻着老味道,记者来到店里,运营总监陈宪彪介绍起了祥德斋的主打产品。津八件,白皮、干点,都是卖的特别好的产品,而且这些产品是从一开始建店,一直流传至今,卖了年了。相传年,天津北门里有一位叫陈二的,在府署街和户部街一带挑担卖元宵,后来开了小店做元宵做点心,由于陈二家的点心制作精细、薄皮大陷、童叟无欺,点心铺口碑好,名声越来越大,连皇上来视察时,祥德斋的点心都被地方官员献上,于是祥德斋成了人们心中点心的代名词。陈宪彪是年来的祥德斋,一到这个老店就被老字号的历史吸引住了,他找了很多老店照片,挂在店里,方便给客人讲述祥德斋的故事。(陈宪彪讲述祥德斋历史故事)陈宪彪喜欢挖掘老字号的历史故事,也经常在旧物市场或网上淘一些关于祥德斋的旧物,在他的店里,就珍藏着一个近百年的老点心盒。他拿着这个点心盒介绍说:“这个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祥德斋老店的一个包装盒,上边还都是繁体字,是从右往左念的,这个盒子就证明了祥德斋在天津的历史,上面还写着,本斋创自清代中叶,已立百年。有这个盒子的时候,祥德斋快有年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祥德斋点心盒)锈迹斑斑的包装盒,图案和字样都记录着当年祥德斋的兴盛,讲述老字号的历史,陈宪彪带着记者来到了鼓楼门外的龙亭家园,这里曾是创始人陈二沿街叫卖,后来开设祥德斋点心铺的地方,也是在这里,祥德斋点心进入了皇家视野。陈宪彪介绍说:“道光帝到天津的陆水码头视察,尝了咱们祥德斋的点心,龙颜大悦,然后就把咱祥德斋这个品牌,指定为宫廷的贡品,后来道光皇帝走过的这条路,咱们就改名叫龙亭西箭道了。”吃了好吃的点心,皇上也高兴,于是道光皇帝即兴写了一副藏头对联“祥兆三澄糕凝白雪,德修多士饼赐红绫”来称赞祥德斋。据说当时皇帝吃的就是祥德斋的津八件。陈宪彪介绍说:“津八件就是一种统称,代表的就是福禄寿喜、枣泥卷、苹果酥、虾米酥还有佛手酥,是这八种,它有八种不同的馅料,什么枣泥、豆沙、红果,五仁、百果、苹果等等,同时它也代表了人生中八件大事,福禄寿喜就是字面的意思了,虾米酥也叫元宝酥,代表财富;枣泥卷是书的形状,代表知识,苹果就是平平安安,佛手代表吉祥。”(祥德斋的津八件糕点)祥德斋在天津曾名声大振,在陈二和其儿子经营时,在天津开设了四家分店,后来沉寂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祥德斋再获新生,年成立祥德斋糕点厂,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祥德斋年的历史,很难短时间内厘清,但陈宪彪乐于沉浸在探寻的过程中,随着挖掘出的故事越来越多,他也更有信心,把老字号宣传、经营好。沿着记忆中的老味道,探寻老字号的前世今生,徜徉在这座城市温润的历史时光中,刘芳和陈宪彪都在各自岗位上,努力传承老字号那份始终如一的品质,让更多人,通过老字号这份老味道,了解天津,爱上天津。(津云新闻记者朱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