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新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纸知巾今时讯1022五 [复制链接]

1#
?指南?天气

——张明发

撑过聊聊说:

《撑过聊聊说》打算作为一个每天的栏目保留,这样的话,我可以改变过去一味的复制、粘贴的模式,说些自己的话,慢慢的再写些文字,这也是防止老年痴呆的一个途径。人上了年纪就懒,如果有规定在哪摆着,就能坚持了。做纸巾这些年就是习惯使然,不然很难坚持。

新闻自助餐

新华社?早知天下事

人民日报?新闻早班车

冯站长之家?三分钟新闻

央视新闻?新闻来了

中国新闻网?新闻早餐

天津日报?津早相会

天津广播?早读

?一觉醒来,世界发生了10件大事!

?成年人结束一段关系的方式是不打扰,不删除,不联系

旧书摊的忆旧

习*

移民来到加拿大已经20多年了。天津很少回去,但梦中常游故乡。那年回去了一趟,回来后感慨万分,遂写了一篇“回不去的是故乡”,以其寄托一份乡愁。

在那“回不去的是故乡”中有这样一段话:

沿着滨江道,我慢慢地走到了那里。那座灰色的古旧的大厦是“劝业场”。站在它面前,仰头望着它,没变。大楼的颜色、形状、外饰里有个“二楼半”的地方。那里是一个小小的旧书部。木头包着的墙上是木头的书架,木头框子的玻璃柜台。走进那里,空气闻起来都是古旧的,那位黑瘦的张师傅看上去也是古旧的……。想着这一切,我走进了劝业场。没了,这一切都不在了。

写这篇文章时,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我小时候是在天津外国语学校读书的。那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不知道怎么着就注意到了劝业场二楼半的那个旧书部。我们每次去都能见到那位张师傅。张师傅总是穿着一条蓝色连胸围裙,戴着一副蓝色套袖。

在那就书店里,我们常找的是各类英汉词典。当时特别让我们看重的是郑易里等编纂的《英华大辞典》和葛传槼的《英语习惯用法字典》。当时我们也就十六七岁。张师傅认识我们。看见我们去了,他有时候就会进到一个小门去,过一会儿,他就会抱着几本字典出来给我们看。

年,我外校毕业分配到了新港。在那里我们每天都要登上外轮去工作。在外轮上,外国船长有时候会送给我们一些小礼物,比如洋烟、一次性打火机等等。我有时候就会拿着这些东西去那个二楼半,把这类小礼物转送给张师傅。

年我南开大学毕业了,留下教书。学校对面就是八里台新华书店。那时候书店面前的人行边道上常有人摆旧书摊。那可真是个好地方。在那个书摊上我淘到一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那书是年第一版,年10月第3次印刷。它有一大特色:书中使用了国务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中规定的简体字。比如,“遇救”作“迂救”、“鸡烧糊了”作“鸡烧胡了”、“停留”作“仃留”等等。这批简化字是年12月20日公布的,但是年6月24日国务院发文废止了这个方案。现存的出版物中,使用了这批简化字的应该不多吧。

年我与太太回国。天津文化街当然是必须要去的。文化街也有旧书摊、旧书店,而且还很多。我在那里淘到一本“汉语外来语词典”。长期以来,大家都知道汉语里大量的词语是来自日本语的,比如“干部”、“预算”、“仲裁”等等。但是,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究竟有多少、它们都是哪些词,很难找到比较权威的数据。我买到这本词典后,一个个地数了一遍字典中收入的日语外来词。这本词典共收录词条一万余条,其中日语外来词一共是个。这本词典是年版。作者收集得全不全,成书以后是不是又出现了新的日语外来语,这很难说。但是在这个问题上,这本词典对我来说当然是一个很具权威性的资料。

温哥华有旧货店,很多旧货店里都有旧书部。我爱逛旧货店,每次逛旧货店更爱逛旧书部。那些旧书部有时候也会有些中文书。但是,它们怎能跟天津的旧书摊、旧书店比!——唉,不说了。下次回去,一定要好好地逛!

(习*,教授,曾做过《纸巾》海外版编辑)

请关闭手机屏幕,在乐曲中休息一下您的眼睛……明天见!

纸巾oo知今·

可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