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刘云涛/21900249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曾有这样一个片段:
在北大的课堂上,老师问学生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需要哪些基本素质?”
有些人回答是客观,有些人回答是博学。
最后有一名学生坚定地答道:
要做一名出色的记者,比知识更重要的,就是人的思想、立场还有职业操守。
对于如此深刻透彻的答案,老师给予了高度赞许和肯定。
而事实上,此番话正是这位老师短暂的一生工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这位老师便是当时享有“新闻全才”之美誉的邵飘萍,他是赫赫有名的记者,是功勋卓著的报人,是力挽狂澜的斗士。
他用正直来捍卫公理,用担当来诠释信仰,用如椽巨笔写篇声讨反动势力暴行的檄文,展现了一名革命者的家国情怀。
虽然他最终没有逃出厄运,却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了无限的精彩。
笔作沙场之锋镝,豪气唤迷津
邵飘萍出生于一个贫儒家庭,深受为人正派的父亲影响,他也养成了刚正坦率的品质。
升入浙江高等学堂后,他接触到了维新思想,并开始为《申报》写地方通讯。
因为文笔出众,他毕业后被《申报》聘为驻京特派记者。
自然,在反动军阀的统治中心,及时收集相关新闻素材并非易事。
可多年丰富的工作经验早已让他练就了敏锐的洞察力,加上他出手大方,又善言辞,不管是政府权贵,还是仆役百姓,他都能聊得来。
所以,他在新闻界的采访如鱼得水,总能又快又准地获取第一手消息。
年初,总统府和国务院的矛盾激化。
总理段祺瑞出走天津,想以此来胁迫总统府。如愿以偿后,他满心欢喜地返回北京。
邵飘萍得知这个消息,半夜赶往段氏府邸。他到了门口就掏出一沓钞票,告诉门卫,只要通报,就能拿走一半,会见成功的话,剩下一半也归他。门卫一听,立马照办。
不曾想,一向对记者尤为排斥的段祺瑞不仅接见了他,而且还和他聊了很长时间。
不得不说,邵飘萍的采访功夫确实了得。
他深谙人心,抓住了段祺瑞转败为胜又急于炫耀的心理,成功地完成了这次采访,摸清了府院之争的过程,还对未来时局有了相对准确的预判。
邵飘萍高超的采访技巧引得著名报人张季鸾大加赞叹,“飘萍每遇内政外交大事,感觉最早,而采访必工。”
此外,在邵飘萍看来,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本该为民众服务。
他还认为记者要有品性:
所谓品性者,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
他坚守着初心,将一股浩然之气和一片赤子之心诉诸于笔端,在两年时间里写了多篇新闻报道。
而他的文章又兼具真实犀利和鞭辟入里的鲜明特点,很快就风靡全国,唤醒了民众反抗的意识,沉重打击了黑暗政权的统治。
明代于谦写过一句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即便是面对险恶的世道,一个志向高远的人也要坚守正义。
作为一名记者,邵飘萍以笔为刀、以墨为锋、以字为刃,始终与黑恶势力做顽强的斗争。
身为报界之巨子,铁肩担道义
担任驻京特派员期间,邵飘萍目睹了很多新闻稿受到外国通讯社牵制的情况,深感独立办报的必要性。
于是,他辞去了《申报》的职务,创办了《京报》,并同时强调办报的宗旨:
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
《京报》着重报道和评述时局战事,抨击军阀统治,同时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也正是因为其内容能为人民疾苦奔走和为社会不公呐喊,报纸一经问世就广受欢迎,一度成为新闻界的“顶流”。
创刊伊始,邵飘萍还写下了“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于编辑室正面的墙上。
这四个字出自明朝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对于“妙手”改为“辣手”,章太炎曾解释说,“今人谓从事刚严猛烈者为辣手,辣之言厉也。”
邵飘萍想以此来警示自己、勉励同事严守职业底线,守护新闻理想。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也是这么做的。
在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交给日本。
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邵飘萍接连撰写数篇文章报告这一情况。
五四运动前夕,他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极力呼吁学生们“救亡图存,奋起抗争”。
次日,运动爆发,北洋政府迫于压力才拒签和约。
邵飘萍在自己的文章中说:
尽自己之天职,平社会之不平,苟见有强凌弱,众暴寡之行为,必毅然伸张人道,而为弱者吐不平之气,使豪暴之徒不敢逞其志,不能不屈服于舆论之制裁。
他言出必行,猛挥辣手尽天职,勇担道义平不平,巧用舆论做斗争。
一直以来,他都坚持用尖锐的笔调控诉政府的黑暗统治和权贵的霸蛮行为,切实地为社会底层人民疾呼,既激荡了士气,又鼓舞了人心。
连大将冯玉祥都由衷地赞叹道:“飘萍一支笔,胜抵十万军。”
《京报》积极为革命斗争声援造势,燃起了青年们的英勇斗志。
为此,当局政府对他深恶痛绝。不久,他就以“扰乱京师治安”的罪名被通缉了。
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再次逃亡日本。
第二年,邵飘萍回国,《京报》复刊,一如既往地揭露北洋政府贪残横暴的行为,继续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奔走呼号。
每一次爱国运动,他都会积极配合;每一次不公事件,他都会猛烈发声。
也正是因为长久地秉持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初衷,被人们称为“承载了中国报人光荣与梦想”的《京报》声望倾动一时,成为革命舆论的主要阵地。
作为一名报人,邵飘萍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以责任彰显了担当,因为他的铁肩担起了公平,他的辣手写出了真理。
命如废墟之星辰,光芒照大地
在风云诡谲的军阀时期,反映社会现实的文章不仅会赢得人们的